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教父 The Godfather

家喻戶曉的電影「教父」描述義大利西西里島黑手黨在1940年代與其他黑幫在美國紐約崛起及互爭地盤的故事,電影劇情與史詩式之拍攝手法已成為黑幫電影之經典之作及日後其他黑幫電影的仿效對象。
   
   
教父」的成功,一般人可能只注意到其電影劇情的弛張及演員精湛的演出,卻較少人注意其電影配樂的成就與用心之處,其中「教父I」在一開場的教父維多.柯里昂女兒康妮的婚禮中,導演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與電影配樂尼諾.羅塔(Nino Rota)就對觀眾下了一個馬威,
 
在長達2135秒的婚禮中,尼諾.羅塔依劇情的變化使用了七首音樂,耳尖者才可體會其鑿斧與用心之處,這七首音樂分別為:
   
   
1)      家族成員與來賓在舉行婚禮的花園中跳義大利南部地區,特別是西西里島的特有舞蹈「塔朗泰拉」(Tarantella),所配的歌曲「教父之塔朗泰拉舞曲music (超棒!)利用簡明的節奏將塔朗泰拉舞曲特有的旋律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破題就是塔朗泰拉舞曲,可謂立即點出這是濃厚的義大利西西里的故事。
   
2)   第二首為「康妮的婚禮」,是一首華爾滋舞曲,華爾茲舞曲最能表達平和又愉快的婚禮氣氛。在正在舞蹈的來賓中,穿插一大人帶著一小女孩跳華爾滋,意謂康妮長大了。
   
3)   第三首也是華爾滋舞曲「教父之華爾滋」,為背景音樂。
4)   第四首為吉特巴舞曲,將婚禮場景帶至另一歡樂氣氛。
5)  第五首又是一首塔朗泰拉舞曲,來賓輪流上台唱家鄉的歌,包括柯里昂夫人在內。
6)   教父的義子,當前走紅的歌星強尼方亭到來,眾人慫恿他唱歌,它唱了一首很抒情的情歌,完全吻合當時美國社會流行樂的風味。
7)   某女來賓上台唱了一段「歌劇」。歌劇的發源地為義大利。
婚禮在家族拍照後,在「康妮的婚禮」配樂聲中,由教父帶著康妮跳華爾滋而結束。導演利用20幾 分鐘的時間,透過義大利的西西里民謠「塔朗泰拉舞曲」及義大利歌劇與華爾滋音樂的襯托,強烈表達了義大利人在美國鎔爐下的奮鬥故事。這一幕「康妮的婚 禮」,柯里昂家族成員的出場與周邊其他人員的穿梭,在歡樂與詭譎的氣氛中伏筆式的鋪陳往後家族與黑幫間的角力與恩怨,在肅殺的劇情張力之下,讓觀眾得以稍 加喘息,此段配樂功不可沒。
您注意到了嗎?之後有一些電影亦利用了類似的手法,如同為2003年出品的「我的希臘婚禮」(My Big Fat Greek Wedding)之希臘移民的故事與希臘民謠「希塔基」(Syrtaki)的搭配,以及「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之愛爾蘭移民的故事與愛爾蘭民謠「吉格與連索」舞曲(Jig and Reel)的搭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